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

陳玟希的排灣族的簡介

排灣族服飾特色
  服飾在排灣族裡有著相當的社會功能,服飾強化了區分社會的身份地位之尊卑貴賤。排灣族人除了在彫刻以及紋身上代表顯示階級制度之外,服飾更是直接反映出所屬之階級,從沒有施以紋飾的衣服和施以紋飾之華麗耀目的盛裝及裝飾品上,很明顯地區分出平民與貴族之別。
  排灣族貴族階級有權利穿著華麗的服飾,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,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,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、高貴的琉璃珠、特殊的圖案人頭紋、百步蛇紋等,表示貴族階級的徽號,並展示其權勢。
  排灣族的女子,不僅勤奮田間和家事的工作,個個還是精於織布及刺繡的手工藝。排灣族人男子善木雕,女子則有織繡的才能。
  從藝術美感的角度來欣賞,排灣族服飾是整體完美的藝術展現,當你穿戴著傳統服飾的時候,你就變成了活生生的藝術品。而傳統服飾的創作領域和範圍非常廣泛,所以每一位排灣族婦女也都是服飾藝術家。



排灣族歌舞文化
  排灣族歌謠的旋律,有一定的形式,但歌詞卻都是即興的套進旋律的框架中,唱時有些再加花的情形,團體歌唱以領唱與和腔唱法最普遍。
  對愛唱歌的排灣族原住民來說,就特別懂得如何把心中所孕育的情感譜出旋律。藉著一圈又一圈的舞步和帶著粗獷、嘹亮、溫柔悅耳的歌聲,充份道盡排灣族本土文化的生命特質與濃厚的鄉土情調。
  台灣南部排灣族人,不但是一個善於用藝術來表達生活與社會制度的民族,更是一個善於歌舞的民族。歌舞常與排灣族的日常生活相結合,工作、求偶、祭典都會用歌舞來表達。
  排灣族祭典各村男女咸集,舉行舞會。各參加舞蹈者兩手及背後掛有小銅鈴,一跳而鈴聲與歌聲節奏合拍,人籟天籟織成一片歡樂實景。
排灣族飲食文化
  排灣族以粗耕、狩獵、採集野食維生方式,檳榔與小米酒為慶典禮物的特色。排灣族以小米、旱稻、芋頭及甘藷為主食,以豆類、南瓜、野菜為副食。烹調法以煮、蒸、烘法為主。
  排灣族日常生活以小米飯、小米粥、小米飯糰、米飯、菜粥、烘芋、煮芋、煮甘藷、烘甘藷、糯米糕及小米糕為主食;以獸肉,尤其鹿、山羊與山豬為主要肉食,輔以山溪魚類、蝦與蟹等。排灣族的調味品比較單純,有鹽、香薑、辣椒、脂油與蜂蜜等。
◎排灣族傳統祭典
  排灣族在數十幾種的祭儀中,如播種祭Batikavuauan、豐收祭Masalnt、凱族祭Malinatsop等,這其中以五年祭Maleveq規模最盛大,而其象徵的意義也最豐富。
  日本學者曾經將排灣族的五年祭,比喻為「世界上最珍貴的少數原住民族文化之一」,嚴格講起來,所有原住民族的祭儀,在過去少和外族,尤其是漢人的接觸下,所有的儀式,都是顯得既神祕又珍貴。(藍國揚〈五年祭東排灣族神秘祭典〉)
  排灣族五年祭Maleveq為人神盟約,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。五年祭的祭儀活動是象徵部落的人與祖先靈魂或神明相約,五年祭的舉行以一個部落為單位,因時間、地域、人為的不同,祭祀行事也有差異。
  惟不是所有的排灣族人都有舉行五年祭的祭典,排灣族的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亞群,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有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樓、來義、文樂、望嘉、春日鄉的力里、七佳、歸崇、南和以及台東縣達仁鄉的土板。
  
  ●資料來源●
  一、田哲益著:《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》,台北,台原出版社,民九一年一月。
  二、田哲益著:《台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》,台北,武陵出版社,民九一年四月。
  三、田哲益著:《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》,台北,武陵出版社,民九○年四月。
  四、田哲益著:《台灣原住民生命禮俗》,台北,武陵出版社,民九二年二月。

☆ 歡迎引用本資料,惟請備註說明。引用備註範例如下: 註:田哲益〈台灣的原住民〉,載於http://home.kimo.com.tw/bimaten/

沒有留言: